我们视每一项工程、每一件产品都是“安健医特的形象”

咨询热线:029-89531648

说说医院里的那些 “辐射”

时间: 2020-03-26  浏览次数:419


说说医院里的那些 “辐射”


“还记得几年前的抢盐风波么?为啥会抢盐?这是因为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发生了地震,而那个位于福岛的核电站发生了泄漏。前不久不是还报道说查获了什么来自福岛的“有毒”海鲜么!核泄漏,让人想想都觉得恐怖。但除了核泄漏的辐射以外,近年来医疗照射已经成为全民所受电离辐射中最主要的人工电离辐射来源。随着科技的发展,X射线及CT等在医学诊断中应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便是接受放射线检查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受检者接受的辐射剂量也相应增加,因此,医务工作者有义务向公众进行医疗辐射相关知识的科普,从而选择适合的影像检查手段,尽可能减低相关检查所带来的辐射剂量和健康损害。”


误解一:躺枪的核磁共振


我记得刚在临床实习那会儿,一个患 者哭哭啼啼地找到我的带教老师,问她是不是得了恶性肿瘤?为什么要让她接受核辐射?我和我的小伙伴当时就蒙圈了, 医院里还有核辐射吗?老师仔细一问才知道,这个患者说的是核磁共振。“核”字猛于虎啊!而这恐怕不是核磁共振第一次 躺枪了。


我先介绍一下核磁共振的原理,当然这 个并非本人专业,主要帮助大家理解。核 磁共振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简称 NMR)主要是由原子核的自旋运动所 引起的。而核自旋会产生磁矩,核自旋本 身所产生的磁场,在外加磁场下将重新排 列。大多数核自旋会处于低能态,通过额 外施加电磁场来干涉低能态的核自旋转向 高能态,再回到平衡态便会释放出射频, 这个过程就会产生NMR讯号。医学家们 发现了这种信号的用处——人体成像。成 年人体内水分约占体重的60%~70%,而 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可以产生核磁共振现象。 因此,医学家利用这一现象可以获取人体 内水分子分布的信息数据,从而精确绘制 人体内部结构图像。


因此,核磁共振实际利用的主要是磁场,这也就可以解释上海某医院为什么会 发生轮椅被核磁共振仪吸住的惊人事件 了。核磁共振实际上跟放射性辐射根本不 搭边,但当年没有取个好名字,因而令人 浮想联翩到核辐射。所以近年来,很多医 院为了避免患者和家属们产生不必要的误 会,都将核磁共振称为磁共振。


误解二:低估的 CT 辐射


在急诊值班的时候,经常会有患者大半夜的来急诊,说:大夫,我哪里哪里不舒服,会不会是长肿瘤 了?我想做个CT好好检查一下。我听了不禁哑然, CT检查竟然被当成神器接受膜拜了?


CT这个名字可能绝大多数老百姓都已经足够熟 悉了,可你若较真地问一问CT是怎么回事,恐怕只 有很少的人清楚。CT 是 Computed Tomography 的简称,它有一个拗口的中文翻译——X射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装置。看到X射线,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吧。 自从 1895 年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它在疾病的诊断、 治疗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X射线的基础上,第 一台计算机断层扫描(CT)装置在1971年问世了, 到现在已经是螺旋CT和宝石能谱CT的时代了。但 无论CT的外衣多么光华,其内核都是一样的——放射线。

微信图片_20200326155800.jpg


首先,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受到各种 天然射线的辐射,即天然本底辐射。我们知道,辐射 剂量的单位为希沃特/希弗(希)(Sv),它代表了个人 所受到辐射照射的总伤害。天然本底辐射剂量一般认 为在1~3mSv之间。


CT 的辐射到底有多大呢?最熟悉的胸部 X 透视 一次约0.02mSv,相当于坐4小时飞机。而在头部、 胸部、腹部等常规CT扫描中,一次检查致受检者 所受辐射剂量分别约为 0.93 mSv、4.6 mSv 和 4.9 mSv。在英国,CT检查人次仅占所有放射检查的 4%,但辐射剂量却占到受检者总辐射剂量的 40% , CT 医疗照射有可能成为各类医疗照射所致集体剂量 的最大来源。CT 检查引起的辐射可能会增加癌症的 风险,尤其对于儿童,因为儿童对X射线敏感性较 成人更高。美国科学研究院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委员 会指出,对于同一种医疗照射,在儿童时期接受医 疗照射的致癌风险是成年人的3~4倍。因此,CT 这种神器,除了神奇的一面以外,普通大众也应该 了解其风险的一面。


误解三:PET 没有放射性


某天,一个朋友在微信上问我一个体检项目是不是靠谱, 说那个项目是通过高科技检查安全筛查早期癌症,总价格1 万元左右。我详细问了问他了解的情况,觉得这个检查并没 有什么神奇之处。其实,这个朋友口中的高科技检查就是 PET。


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全称为正电 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是可以实现病变的基因、分子、 代谢及功能状态的显像设备。这种检查是利用正电子核素 标记葡萄糖等人体代谢物作为显像剂,通过病灶对显像剂 的摄取来反映其代谢变化,从而为临床提供疾病的生物代 谢信息。PET 能够实现描述和测量活体内细胞和分子水平 的生物过程。


目前临床应用的 PET 主要是 PET/CT,其将 PET 和 CT整合在一起,通过完成PET扫描和CT扫描,可同时获 得PET功能代谢图谱和CT 解剖影像图像,还可获得精准的 解剖定位和病灶的代谢信息,从而对疾病做出更为全面、准 确的判断,尤其是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准确分期以及治疗效 果的评价等均有重要价值。


除了 PET/CT,该家族还有 PET/MRI。通过将 PET 探 测器内置于磁共振内部,该设备实现PET扫描和全身MRI 扫描一体化整合,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MRI和PET数据 的同步采集。而最新的 PET/CT-MRI 可以提供 PET/CT、 PET/MRI 和 CT/MRI 融合图像,能提供更多精确分子、形 态与功能信息。


PET显像剂为 18F 标记的 FDG(18F-FDG,氟代脱氧葡萄糖,是一种葡萄糖的类似物。18F衰变方式为正电子衰变, 半衰期为109.77分钟,约2小时,这意味着在PET检查后 24小时内,18F-FDG会半衰十余次,从而消除对人体的影响。 而PET检查的辐射剂量大小与放射性药物活度、在体内的分 布以及停留时间等因素有关。一次PET检查中,放射性药物 辐射的全身有效剂量可达5~6mSv。通过比较CT检查的辐 射量,大家可以发现PET检查时产生的放射性危害是不容忽 视的。这意味着虽然通过PET可以筛查早期癌症,而将这种 技术用于普通大众体检,并不是一个安全无害的选择。